对于率土之滨最强文官阵容搭配的问题,我有一些经验和见解,同时也了解到一些专业知识。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古代被皇帝赐死之后,是不能通过逃跑来活命的,毕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古代时候,是没有这么先进的交通条件的,所以依靠两条腿是跑不出皇帝的管辖范围的,因此,古代被皇帝赐死之后,是不可能通过逃跑来活命的。文官被赐死,通常是在京中,在京城被赐死的人,会关押在大牢之中等着行刑,所以就算是跑也跑不掉的。而且,逃跑了会殃及家人,给后辈落一个逃犯的名声,所以在古代被赐死的人,是不会逃跑的。
一、被皇帝赐死是没有逃跑的机会的。
被皇帝赐死的人,是不可能提前让被赐死的人知道这个小的,往往是在大庭广众之下,赐三丈白绫或者一杯毒酒。这个时候,被赐死的人,肯定是被重兵把守的,根本没有逃跑的可能性,就算是跑,两条腿也跑不过训练有素的官兵,再被抓住,说不定连个全尸都没有了,所以逃跑还不如直接死掉。
二、逃跑要赌上家族的荣誉。
古代的人都是很看重气节的,但是倘若被皇帝赐死后选择逃跑,那么不禁自己的家人会遭殃,甚至连后辈都被戳脊梁骨。其实跟现在的逃犯也很像,逃犯的家人也会背负各种骂名,受尽各种折磨,所以,与其逃跑,还不如老老实实的死去。
三、惧怕皇帝的威严,也会选择死去。
古代的皇权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利,皇帝的威严是其他人不可比拟的。就像秦始皇死后,李斯假传圣旨,说秦始皇要赐死扶苏,扶苏在这个时候,本来是可以起兵反抗的,这样不仅能赢得活命的机会,有可能还会掌握政权,但是扶苏却没有起兵,反而是选择了自杀,这正是因为惧怕秦始皇的威严。
明朝一品到九品分别有哪些官职
1、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将军、都统、提督?
2、正二品: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各省总督 、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散秩大臣、副将?
3、正三品: 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4、正四品: 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5、正五品: 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6、正六品: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7、正七品: 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七品典仪 、盛京游牧副尉?
8、正八品: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外委千总
从八品: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9、正九品: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各营兰翎长
从九品: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额外外委
扩展资料:
中国古代官职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
夏、商两代,约1000年。夏朝君主称“后”、商朝君主”称“王”,手下主要官员称“史”、“巫”。商朝后期王族长老称“父师”、“少师”,对王负有辅佐之责,如箕子、比干。管理家务的臣仆称“臣”、“宰”、“尹”等。殷纣王在位,昏庸无道,倒行逆施,他的哥哥微子辞职隐去;他的叔叔箕子多次力谏,被罚作奴隶;纣王的另一叔叔比干,则因进谏被剖心致死。孔子说,“殷有三仁焉”
第二个时期
从西周到春秋,约600余年。周朝君主称“天子”或“天王”。王位继承人称“太子”。君主之妻称“后”。(《诗.小雅.北山》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王室是中央政府,而国和邑是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中除王以外,三公(太师、太傅、太保)职务最高,王年幼或缺位时他们可以代王行事。
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管理军事、行政、司法、外事等职,以太史为首的教育文化部门管理神事、教育、秘书、历法等职,金文并称之为“卿士寮”、“太史寮”。卿士之下有司徒、司马、司空三大夫,司徒掌管土地和役徒,司马掌管军赋和车马,司空掌管筑城修路等重大工程。太史之下有内史、御史、太卜、宗伯、乐师等职,内史掌管策命卿大夫之事,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祭祀礼仪,乐师掌管音乐与教育。
临时设置的辅导君主礼仪的称“相”,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或“太宰”、“冢宰”,负责王宫警卫并教习武艺的称“师氏”或“师”,王宫的卫士称“虎贲(bēn)”,王的近臣称“小臣”。地方政府设置大约与中央政府相同,不过,执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并世代相袭,只能称“卿”或“政卿”、“正卿”,不能称“卿士”。
第三个时期
从战国至清末,时间长达2300多年。此时期的特点是:①君主的地位极大地提高了,权力高度集中;②在国家机构中,巫史和宗室贵族不占重要地位,而君主的臣仆和侍从上升的主要地位;③统治的地区越来越辽阔,机构也越来越庞大,职务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变化复杂。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明朝官职
若刘备能统一三国成为开国之君,会不会杀功臣?
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像朱元璋一样大肆屠杀功臣,至少也有像赵匡胤一样以杯酒释兵权这样平和的手段解除功臣的兵权,也不是所有出身低微的皇帝像刘邦一样猜忌功臣,至少同样出身低微的刘秀从来也没有猜忌功臣。
所以并不是每一个统一天下的君王,都会对自己曾经的功臣举起屠刀,衡量一个皇帝是否杀害功臣,主要还是要看皇帝的自信和权力的分配格局。
先来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皇帝从战乱中统一天下之后,会对手下的功臣开始猜忌,从而大开杀戒,对跟随自己创业起家的那批功臣举起屠刀呢?
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开始称皇帝制度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家天下的封建社会,皇帝是整个天下的精神支柱和国之根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话直接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
苍天之下没有一块土地不是天子的土地,四海之内没有一人不是天子的臣民。
这也就暗示出一个道理,整个天下都是皇帝一家的,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而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从来就是神圣的,但产生皇帝的途径各不相同,大部分新一朝的皇帝都是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前一朝的统治,而成为新皇帝。
换句话说,新皇帝是靠着手下一大帮的文臣武将,通过政治的战略和残酷的斗争,建立了一个新的朝代,新皇帝在统一天下后,就开始变了,变得担心有人会用同样的方法来夺取他的天下,因此新皇帝对功臣集团非常猜忌。
比如刘邦,开创了西汉帝国,之后就开始猜忌在楚汉战争中他一手所封的异姓王,逼得一个个异姓王迫不得已起来反叛,然后刘邦就一个一个收拾掉有威胁的异姓王,最终巩固了汉朝的江山。
换句话说,皇帝之所以杀有功之臣,第一个理由就是巩固权力,担心有权力的权臣会用同样的暴力手段来夺取他的江山,杀了这些功臣,江山自然稳定了,从稳定天下的角度来看,无可厚非。
但皇帝杀有功之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自己的接班人扫清权力的障碍,比如朱元璋,朱元璋是中国历史最残酷的皇帝之一,朱元璋大杀功臣除了稳定权力之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自己的儿子及孙子接班扫清障碍、创造条件。
因为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的那帮功臣,不仅有谋略,还会打仗,朱元璋担心自己的儿子或孙子成为皇帝后,控制不住这些功臣,因此索性全杀了,朱元璋前后因为胡惟庸和蓝玉两案,就屠杀了四万多人。
所以,皇帝杀功臣,无外乎两个原因:1、巩固权力;2、为下一代接班创造条件。当然有自信的开国皇帝是不会这么干的,比如秦始皇、刘秀、司马炎、李渊、赵匡胤等等。
再来看刘备的情况,刘备也是从底层一步一步打出来的,刘备如果真的能统一天下,那么关羽、张飞、诸葛亮、庞统、法正、刘巴、李严、伊籍等等都会是刘备的功臣,刘备会杀这些功臣吗?
刘备不会杀功臣的。
历史发展到了东汉末年时,分封制已经成为过去式,如果真是刘备统一天下,他的大部分政治纲领基本会采用诸葛亮的政治框架,首先分封制是不可能有,没有分封制,即使功劳最大的功臣,无非就是封个侯爵,刘备大概率就是参照刘秀的做法,给高官厚爵,而无实际权力。
既然功臣们没有实际权力,也就不可能威胁到刘备统一后建立的政权,刘备自然也就没有杀功臣的想法,再说了刘备本性仁义,关羽和张飞与刘备感情深厚,即使刘备猜忌关羽和张飞,关羽和张飞也没有反刘备之心。
虽然说政治人物极少有真实感情,但人之所以是人,就是因为人是有本性的,在政治上刘备给关羽和张飞高官厚爵,不给他们兵权与政治权力,就形不成威胁,刘备是有个能力的君主,对于统一天下之后的权力如何分配,当然会有自己的一套做法,最好的做法就是让文官当政,武将退休,而犯不着一定要杀功臣。
历史上的刘备在临死前,是将自己的儿子刘禅及整个江山社稷都托付给诸葛亮,刘备猜忌过诸葛亮吗?没有,如果刘备真的猜忌诸葛亮,会将一切托付给诸葛亮,并对诸葛亮如此信任吗?如果刘备真的不信任诸葛亮,另选托孤重臣就行。
当然了,刘备托孤诸葛亮是因为三国没有统一,与刘备如果统一天下的局势是不同的,没错,当年周武王托孤周公旦,汉武帝托孤霍光不都是大一统王朝之下的托孤吗?而诸葛亮作为历史上最为正派的大臣,刘备显然没有看错人。
刘备会不会为了巩固权力和为下一代接班创造条件为理由杀诸葛亮呢?
当然不会。刘备的一生,都没有杀过几个大臣,即使是背叛自己的大臣,刘备对待其家属都非常仁慈,比如黄权,在夷陵之战中投降了曹魏,蜀汉司法部门准备抓拿黄权的家属,但刘备拒绝了,认为黄权投降只不过是迫不得已,并没有追究黄权家属的责任。
有人说刘备杀了刘封,那是因为刘封作为刘备的养子,对刘禅的存在及统治会形成威胁,会被人利用夺取政权,所以刘备果断杀了刘封。
诸葛亮作为辅佐刘备成就帝业的杰出战略家,刘备一直是把诸葛亮当成自己的萧何对待的,刘备在前方打仗时,是让诸葛亮镇守后方的,以及提供兵员与粮食,并负责政权的一切运作,刘备称帝是让诸葛亮作丞相的,说明刘备对诸葛亮很信任,同时也肯定了诸葛亮的能力。
参考刘邦这样厚黑的帝王对待萧何,都没有杀萧何,像刘备这样的仁义之君又怎么会杀诸葛亮呢?况且刘备恢复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恢复了丞相制度,本身就是对诸葛亮的肯定,所以刘备不会杀诸葛亮。
率土之滨国家官职大小
丞相,太尉指挥官,司徒。根据查询《率土之滨》官网显示,国家官职大小是文官是丞相,太尉指挥官,司徒,司空,大司农,光禄勋,太常,执金吾,武官是大将军(指挥官)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镇国大将军。《率土之滨》是由网易游戏制作发行的一款全自由实时沙盘战略手游,该作于2015年10月22日正式公测。
玩转权谋 率土之滨这些三国战术你用过吗?
猛将如云,刀光剑影,多少三国故事,明争暗斗令人大呼过瘾。兵家之争非在一兵一卒,而在乎权谋与计略。一起来欣赏@Refee带来的文章。
北伐曹魏,孔明手摇羽扇挥斥方遒,西拒蜀汉,仲达戎装佩剑意气风发。军师联盟续作《虎啸龙吟》回归,继第一季凶险诡谲的夺嫡之争后,以司马懿和诸葛亮这对毕生宿敌为开头,拉开了波澜壮阔的三国乱世。
我自幼便喜闻三国轶事,随年岁渐增,三国之于我不再只是猛将如云与刀光剑影,更是决胜千里之外的意气风发与挥斥方遒。在那些谋士眼里,兵家之争非一城一池,而是背后的权谋算计与天下大势。
为感受三国,我曾尝试不同三国题材的游戏,希望通过游戏,进一步有参与感的感受三国。近两年,玩的《 率土之滨 》就非常不错,在游戏里我也承蒙厚爱,作为盟主带领同盟征战天下。
然熟读兵法永不如带兵打仗,率土中两年游刃,现再看《虎啸龙吟》,仍旧觉得里面的每一帧,都充斥着权谋与博弈的味道。即便抛开影视内容不谈,《虎啸龙吟》的中插广告,选择率土这样与之题材匹配的内容,也显得足够用心。
言归正传,今天要讲的,就是《虎啸龙吟》里那些,经过在率土中实践之后,可堪大用的谋略。
石亭之战: 诈降,简单一个诈字,背后的运筹绝不简单
正史中,曹休破吴兰、退张飞、独军渡江战至江东。如此有勇有谋之士,却没有识破陆逊周舫的诈降之计。《虎啸龙吟》里,面子上只演出了曹休不听劝阻,自取其咎的结局,但里子里却通过各种细节和暗示,揭示了曹休为何会?注定?兵败石亭。
首先,曹真于街亭大败蜀军,令曹休倍感压力。他迫切需要一场功绩来证明:同为虎豹骑统领、同为辅臣大司马,曹真能拒蜀,他曹休也能退吴!而此时的孙权陆逊,也在忧虑魏军街亭得胜后,会转而伐吴。在揣测了曹休心理后,孙吴商定令周鲂携皖城以投。
?诈降?成功的另一要素,当属投降者的?演技?。先有孙权派尚书令视察纠错,放风在外;后有周鲂亲至鄱阳郡门下割发谢罪。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时代,可见他已犯下了深重罪行。事实俱细,令人信以为然。
第三重因素,则是骄兵必败的老生常谈。曹休一生与东吴交战未尝败绩,明知中计却依然举大军深入。《三国志陆逊传》记载:?休既觉知,耻见欺诱,自恃兵马精多,遂交战?。当一个极具优越感的人时时害怕丢了面子,他的失败可以预见。
从战绩上看,曹休一念之差,让曹魏十万大军伤亡惨重,彻底改变淮南地区曹吴力量对比,使得曹魏十几年逡巡不前,不敢再犯东吴;从权谋上看,诈降之术,却又不止于诈降,这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合一,也是内部竞争与外部纷争的完美交织。
事实上,诈降之术自古有之,无关年代,但凡把握要义,都能够屡试不爽。就我而言,便曾在率土中实践成功。
那年,我为盟主,赛季之初便意识到,强敌环伺下我很难靠一己之力大一统。要以弱胜强,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擒贼擒王,直接对敌方实行?斩首沦陷?战术。而达成这一步的前提,就需要先?接近?对方盟主,然后攻其不备。于是,我选择了最快速、最安全的接近方法:以?诈降?之术,加入对方同盟。
?诈降?的关键,即在一个?诈?字,绝非简单的?我要投降?。正如周舫之于黄盖,首先需要用到?苦肉计?预热,激化君臣之间的矛盾。
由于我知道敌盟早已在我盟安插卧底,我们的内部信息会被对方完全监听,于是我与盟内一位高玩协商好,先是在世界频道相互嘲讽辱骂,然后我再群发这样一封邮件,以利用敌盟卧底实现?反间计?:
接着,这位高玩按照既定剧本,带领几个核心成员集体退盟,营造出我盟分崩离析的局面。果然,在高玩退盟不足一日,敌盟盟主便发出邀请入盟的邮件,我们成功?诈?到了这条大鱼。
高玩顺利加入敌盟,并移兵至敌盟盟主附近,在进盟的第三天,退盟发起闪电战,于凌晨4点成功将敌方盟主沦陷,从而瓦解了敌方全盟。
一条诈降之策就要用到苦肉计、反间计等连环计策,虽然颇费苦心,但看到敌方盟主被沦陷的那一刻,谋略的成就感实在令人痛快!
空城计: 虚虚实实,套路无处不在
品评三国者,常津津乐道于诸葛亮之?空城计?,殊不知司马懿与诸葛亮于空城之上的博弈,却是精彩纷呈。那是一场关乎唇亡齿寒,因对手而存在的较量。
从正史《三国志》来看,空城计只是郭冲在注解里编出的小故事,但无论是当年的三国演义还是如今的《虎啸龙吟》,都选择从不同视角,去演绎这场彰显兵家谋略极致的桥段。
就空城计而言,孔明缘何能够凭一人之力,拒司马懿十万雄兵于城外,还在于其背后对于人心和大势把握;空城计本身,讲究的还是一个?诈?字,只不过这里要?诈?的不是让敌人相信,而是要让敌人将信将疑。
从天下大势来说,孔明深知,司马懿从未真正得到过曹氏宗族的信任,此行能够掌权领精兵十数万,只不过是蜀国北伐之迫,而曹氏宗族除司马懿外人才凋敝。
从洞察人心来看,?三国归晋?的历史结局,就足以证明司马懿绝非愚忠。《虎啸龙吟》中以虚空中的对话为引,孔明点醒司马懿,一旦自己身死,司马懿在曹魏必然功高震主,鸟尽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当然,空城计能成功,孔明的?临危不乱?亦至关重要。虽掌握天下大势,洞察人心秋毫,但以一人面十数万精兵,若司马懿当真不顾一切,杀孔明而后快,孔明也是绝无生路可言。正如兵法所言: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
孔明的空城计虽是杜撰,但空城计在三国,却早已多次真实呈现。无论是鲁阳之战的孙坚退董卓万骑,还是虚张声势的曹操驱吕布于兖州,乃至我本人在率土里以?诈?破强敌。
那年,我盟为荆州第一盟,实现统一大业的下一步就是收扬州和益州。但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荆州处于益扬之间,接壤关口十余个,一旦我想要吞并益扬任一,剩下的一个都会成为我背后的黄雀。所以,唯有虚实结合,让益扬两州猜不透我们的意图。
第一步,有备无患。我在与益扬两州接壤的关口都修建要塞,确保有能力同时迎击两州。
第二步,疑兵之计。我往益州关口的每个要塞都派遣了部队,而扬州关口则没有派兵,在形势上造成我要先取益而后进扬的表象。这也让扬州在其中一个关口屯了重兵,打算趁我攻打益州时趁虚而入;而益州则由于不知道我要从哪一个关口突破,只能把兵力分散到各个关口驻防。
第三步,声东击西。我选择周一上午9点这个现实中最忙的时间对益州进攻,益州五个关口同时收到我方部队进攻的警告;但半晌后才发现,我的部队并没有对益州军队造成伤害,毕竟派过去的都是最低等级的部队。
十分钟后,世界频道传来被破关的战报!由于我早上对益州发起进攻,扬州方面判断我最快也要晚上才能回复力量,这样就能对我主力部队的行动快速响应。却未曾想过,攻打益州只是幌子,主力部队早已连夜神兵天降到达扬州关口。
当他们意识到这一切之时,已然回天乏术。随着扬州沦陷,我盟势力独大,益州不战而降。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猜不透才是计。
北伐大戏:识人之误,外战的最大掣肘 孔明六度北伐,第一次北伐乃是最具成功可能性的一次,却因为一个识人之误,戛然而止。
参军马谡,荆州一系文官谋臣,孔明一直深为器重。第一次北伐,马谡受命率领王平、李盛、黄袭、张休等,疾赴街亭以拒魏军。为保马谡不失,孔明还加派高详为其翼,屯兵列柳城,以防魏军包抄马谡的后路。
然,孔明的爱才,忽略了马谡第一次带兵的事实。?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狂妄与贪功,不仅让马谡失掉了街亭,也葬送了孔明筹谋多年的第一次北伐。
事实上,孔明虽有惊世之才,但识人眼光却并不上佳。无论是因刘备重用关羽,却不加警示大肆吹捧,导致关羽大意失荆州;还是任用魏延却不信任魏延,让其身死祸三族;乃至提拔黄忠却有意压制,从不授予实权。一再将大将之材错过,也导致了孔明去世后?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首先被司马氏所灭。
反观曹操,先是收典韦许褚为护卫,后于官渡收许攸从而扭转局势,一路南征北战再顺势收张辽、张郃等敌方名将,更是曾连续三次颁布求贤令,并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颠覆当时?德才兼备?地用人观。正如《品三国》所述: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两个字:实在!
其实,识人的核心,确实就是?实在?二字。自下而上来看,并不要求人才十全十美,求才但不求全才,让人尽其才;自上而下来看,则是不分敌我,不论出身,不讲背景,有多大能耐,就担多大担子,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我因在率土吃过一次识人之误的亏,对此颇有体会。
两军鏖战,讲究一个稳字。当时,在决定凉州归属的战役上,敌我两军围绕金城关争夺了一周,虽互换攻防却一直僵持不下,幸运的是我盟指挥官采取坚守策略,稳打稳扎,虽然兵力偶有劣势,却与敌军杀得不相伯仲。
但我却心急了,由于僵持下来战果甚微,多次催促指挥官发动进攻被拒,终于在坚守的第9天,解除原指挥官的权限,起用另一名积极杀敌的盟友担任指挥。
新任指挥官确实勇力过人,浑身是胆,很快集结高战力军团,对敌方驻防之地发起多轮冲锋直到深夜,竟然成功挺进敌军腹地。看到这个战果,我终于放心的去睡觉。
万万没想到,我醒来之后,发现我军领地损失惨重,不但之前突进的领地被夺回,就连原本驻守的大本营也几乎被连根拔起。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全体撤出凉州,退守阳平关口。
追根溯源我才发现,表面看是新任指挥官急于求进,短时间内损耗我军大部分主力,导致防守空虚被对方趁虚而入,但实际上,还是因为我误用了不合适的人。论单兵作战的能力,新任指挥官无出其右,但这不过是将才,上任指挥官,才是真正能看清大局的帅才。
知人善任,岂是这么简单。
此前从未有过机会,能够以司马懿的视角,去品评三国兵家权谋,此后《虎啸龙吟》又会怎样演绎接下来的故事,令人期待。这种期待不局限于欣赏,更希望能够通过深度解读,让自己玩转权谋背后的套路,进而去《率土之滨》里亲身实践一番,看看自己能够将之演绎出几分相像。
率土之滨官员数量职位
率土之滨官员数量职位有十六个。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文官有丞相、御史大夫、司徒、司空、大司农、光禄勋、太常、侍中。武将有太尉、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镇国大将军、镇军大将军、抚军大将军、上军大将军。
三国有哪些著名人物?
1、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曾担任东汉丞相,后加封魏王,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2、孙权
孙权(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三国时代孙吴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3、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又称先主,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
4、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 ,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5、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好了,关于“率土之滨最强文官阵容搭配”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率土之滨最强文官阵容搭配”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